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 电缆震荡波局放检测装置 > 电缆振荡波局放电测试装置
详情介绍
概述:
电缆振荡波局放电测试装置是通过变频电源调节频率,通过励磁变压器隔离升压激励使谐振电抗器与被测电缆的分布电容产生谐振,谐振条件下,在被试电力电缆上可以获得Q倍于励磁电压的试验电压。在电缆上维持试验电压的过程中,短路励磁变压器的输出端,使谐振电抗器和被试电缆形成逐渐衰减的阻尼振荡,通过专用分压器进行测量和反馈控制,使用专用软件可以将被测电缆及其接头的绝缘薄弱环节所发生的局部放电信号有规律的显示出来。通过波形数据分析,可以测出局部放电的放电量值及定位局部放电点的准确位置。并且通过软件可以控制阻尼振荡波形多次重复,从而可以更可靠验证被测电缆的绝缘缺陷。
系统简介
目前对电力电缆检修的管理,主要是依据《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所规定的项目和试验周期,定期在停电状态下进行绝缘性能试验。其中变频串联谐振试验由于试验状况接近电缆的运行工况,因此成为国内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试验方法。但大量试验及经验表明,串联谐振耐压试验无法对电缆整体绝缘的状态进行定量评估,一些通过串联谐振耐压试验的高压电缆在短期内仍有放电击穿的现象。经过长期对高压电缆的研究试验和实践,认为局部放电是电缆绝缘故障的先兆,有效检测局部放电是提高电缆状态检修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振荡波电缆局放诊断与定位系统(简称OWTS系统)是电力电缆“状态检修"的一种新方法。但此方法是先对XLPE电缆施加直流电压,利用形成的阻尼振荡波条件下的局放进行诊断与定位;而XLPE 电缆的直流耐压试验容易引起电荷积聚,电荷积聚对电缆是有隐性伤害并且也易于产生假局放信号,此方法的使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因此我厂开发出交流衰减阻尼振荡波局放测试装置。本装置采用交流高压源,在交流变频串联谐振耐压装置上,附加峰值同步信号使串联谐振回路在峰值时停止功率输出,并同时闭合高压电子开关,形成振荡波阻尼振荡,进行电缆局部放电测试。可以可靠地发现电缆及电缆接头的微弱绝缘缺陷,并且可以准确定位。此装置既可以在现场进行阻尼振荡波条件下的电缆局放测量及定位,亦可以按现行标准(规程)进行电缆的现场交接及预防性串联变频谐振交流耐压试验,一机两用,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电缆振荡波局放电测试装置
系统试验原理
通过变频源调节频率,通过励磁变压器隔离升压激励使谐振电抗器与被测电缆的分布电容产生谐振,谐振条件下,在被试电力电缆上可以获得Q倍于励磁电压的试验电压。在电缆上维持试验电压的过程中,短路励磁变压器的输出端,使谐振电抗器和被试电缆形成逐渐衰减的阻尼振荡,通过专用分压器进行测量和反馈控制,使用专用软件可以将被测电缆及其接头的绝缘薄弱环节所发生的局部放电信号有规律的显示出来。通过波形数据分析,可以测出局部放电的放电量值及定位局部放电点的准确位置。并且通过软件可以控制阻尼振荡波形多次重复,从而可以更可靠验证被测电缆的绝缘缺陷。
系统性能特点
1)采用交流串联谐振升压+振荡波测试局放的方法、设备合二为一,一套设备既可完成局放试验又可做交流耐压试验,一机两用。交流耐压试验符合现有规程。
2)适用于新电缆(投运前)交接试验及老电缆(停电后)预防性试验。
3)遵循IEC60270标准测量电缆局放量。
4)对电缆局放点进行距离测量。
5)测量电缆接头位置及全长距离。
6)变频主机可以根据国网的相关规程设定电压自动升压,笔记本系统自动采集数据,简单方便。
7)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抗干扰技术,可有效去除外部干扰。
8)软件系统,同时显示局部放电波形、放电量和测试电压等参数,对测试数据进行实时保存、生成测试报告及打印等功能。
系统技术参数
1)试品电容量:≤3uF
2)zui高试验电压:AC 25kV
3)阻尼振荡波频率范围:30~300Hz
4)变频串联谐振耐压试验频率范围:30~300Hz
5)局放测试范围:10pC~20nC
6)局放定位精度:1%
7)适用电缆规格:电压10kV及以下等级,300mm2截面电缆3公里、电缆5公里、电缆10公里或者更长电缆。
5、成套系统组成
1)高压电缆局放测试系统软件(笔记本电脑)
2)交流振荡波高压试验电源
① 输出功率: 15KW
② 输出频率: 30Hz-300Hz
③ 频率分辨率: 0.1HZ
④ 输入电源: AC220V±10﹪或AC380V
3)谐振电抗器
① 总性能参数(共3节,可根据现场串并联使用)
② 电感量: 15H/12A
③ 工作频率: 30Hz-300Hz
④ zui高试验电压: AC 25KV
⑤ zui大试验电流: 12A
4)专用局放数据滤波采集装置
① 采样频率:125MHz
② 存储深度:64M
③ 软件:专业诊断系统
5)励磁变及振荡波产生器
6)局放校准器(50pC ,100pC, 200pC, 500pC, 1nC ,2nC, 5nC ,10nC ,20nC)